文字

松兴坪看沧桑

 

从前,松兴坪给人印象是:大榕树、长楼、老楼、围屋等许多古屋,它经历了二三百年风雨岁月,饱经沧桑,烟熏火燎,破旧灰暗,有的近乎危房。但这里人丁兴旺,热闹拥挤,近百米的长楼,就住“上八家、下八家”近百人口之多。公社化时期,曾被大队视为不宜人居之地,决定改为养牛场,居民集体搬迁到园岭,寄人篱下。正直无私的王双发公,无畏站出来,极力反对此举,亲自到公社反映民意民情,阻上了一场把松兴坪淹没在污秽的牛猪粪海中毁灭的灾难,保护了这块汉昭公遗留下的风水宝地①。

改革开放后,他们纷纷搬出古楼,各自建设新屋,三十多年变化之大,真叫人不可思议。放眼望去,满眼新屋,处处高楼,瓷砖贴墙,铝合金玻璃门窗,有的琉璃瓦盖顶,够新潮,够气派,真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松兴坪开始有人建新屋,有榕树下农家小院,乡道旁一字形楼房,有居住与开小店功能,后来越建越多,它像雨后春笋,一点也不夸张。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人们有了自由,仿佛大家一夜之间富了起来,正如人们常说,挖到古窖,发财啦。但,实际是勤俭的农民,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财富。为了改变居住环境,他们舍得花钱,靠种养,十几年间,建了一栋又一栋新屋;有靠外出打工寄回来的钱建房;有的靠一门手艺吃香,省俭建房;有的靠卖鱼建新屋。有对夫妇在外打工做小生意积累点养老钱回来,也悄悄地建起新洋房。外面发了财的兄弟们不甘示弱,更有衣锦还乡的豪情,建几层新楼,几乎是星级豪宅,也有建城市套房式的高楼……大约估计,松兴坪几乎每家每户都建了新屋,没有一家缺席。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水井南边,一栋占地两千平米的花园式别墅出现,太阳能发电的现代化装置配套齐全。松兴坪老农民住上现代社会富人象征的豪宅啦,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变化吗?

大榕树下一座凤林亭,寄托了出门游子的思乡情结和恋土乡愁;贯通全村的水泥通道,留下一代代儿孙的足迹。长楼等许多老屋,完成了历史使命,轰然倒塌,荒草丛生。但庆幸的是,汉昭公围屋,经过族人共同努力,翻修一新,重振了三百多年前祖宗的雄风和辉煌。

在广州、深圳、肇庆、佛山等珠三角打拼和发展的以球公子孙们,他们早已溶进大都市的生活圈,各自都购置了颇为高档的豪宅,享受着先富起来的小康社会的舒适和幸福。他们兢兢业业为中国梦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

①引自王庆权《松兴坪轶事忆录》一文。

 (2016.3.20 张锡康写于深圳梧桐山下)


 

回不去的时光

有幸拜读姑丈的最新佳作,极为开心!大气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无不展现出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底蕴与情怀!

在松兴坪生活的时间不算长,但那却是我人生最重要、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文章中写到的大榕树、长楼、老楼和围屋,一个个再也熟悉不过;所描述乡村人和事、发展与变化始终历历在目!更为重要的是,时至清明时节,这篇文章带给了我对爷爷、奶奶的无尽怀念!两位我最为尊敬的老人虽然离开我们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但他们那亲切的音容笑貌依旧萦绕于心。在我的年少时光里,写满的全是两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和百般疼爱!

而今虽举家移居深圳,平常忙于生计,对老家的印象难免变得有些淡薄,特别是随着时光的飞逝,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偶尔一次回去,既是满心期待,又是略带失落。在我的内心深处,深知有一种东西消失了,它将永远回不来,这便是“时光”!与爷爷、奶奶相处的那段最美好的时光,永远无法返回;记忆里的一井一石、一草一木,再也不会出现。感叹中,在变与不变之间,永恒的唯有爷爷、奶奶那不可磨灭的温暖与记忆!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

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感谢姑丈的作品,感谢带给我的感动。

(深圳  一粒沙  2016.3.30)


  • 入群请加微信:waasaa888  (注明挖沙)
  • 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小程序挖沙+ 
  • 「智能笔杆子」@基于人工智能的AI平台:电脑端微信端小程序
  • AI论文好手」@论文一键写作平台:电脑端 微信端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

一粒沙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查看“一粒沙”的所有文章 →

2 条评论

  1. 看上去好远古的场景。这是PS的,还是实物?

  2. manylxm

    虽然时光已不再,但这记忆会一路温暖陪伴我们的人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