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肆幻听

[第116期] 让回忆有声音 - 郁冬音乐特辑

  • 节目期次:总第116期
  • 首播时间:2005年*月*日
  • 节目类型:音乐文化专栏
  • 文稿/主持:孙潇毅

 

【征集令】本集文稿缺失,征集中…… 请联系QQ:25178861  谢谢!

 

思念的时候 听郁冬
想起的时候 听郁冬
寂寞的时候 听郁冬
他让那些回忆有声音
一个不会被遗忘的民谣歌手-郁冬
放肆幻听 之 郁冬特辑 让回忆有声音

 

郁冬:空漠的颜料

郁冬不是校园民谣最亮的一张牌,但是真正懂得的人都明白这个名字代表的品位和质感,他和他的《露天电影院》像毛毛虫一样爬满了那个年代略带伤感的心。词与旋律结合的是那么的好,最精彩的是,那些每个人心里都有过的细微冲突和感受,都被他用最简练含蓄并且直观的语言十分到位地表达出来了,深夜里去听去想郁冬歌背后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那些我们十七八岁时的梦,或者故事的内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点颜料,就把那些伤感刻划地由浅入深伤骨拉筋。郁冬的声音听起来清清淡淡的,却有铭刻于心的哀愁,那些散落在空气中空漠的伤感,无从追寻,绵绵不绝,就像城市上空过往的清风,让不爱的人记不起,让爱过的人忘不了。

 

没有忘却的郁冬

从知名度或者对流行的贡献而言,高晓松明显是比郁冬夺目得多。查了很多地方的网站,关于校园民谣的很多,但要找到郁冬还真不容易。因此,便有了下面这篇文章。好让那些与我一样,对那时的他还有些怀念的朋友,在 internet 上可以找到他。当然无意于对他本人进行如何的介绍或者宣传,在这里能够写的只是曾经流淌在我记忆之中,给过我一些感受的东西。   

郁冬的思维和表达的确是与常人不同,而不是故意装出来的。他的风趣十分独特,通常是将事情简单化,联系更形象更直接,造成夸张和意想不到的搞笑结果。奇怪的是我们永不感到厌倦。郁冬是在当年老狼那一代人里年龄最小的,但才华和歌曲的质量却是最咄咄逼人,这一点圈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说。   

郁冬属于闲散的人,喜欢闲散的日子,没有压力的生活。有一阵子,他和老狼甚至会相约去看街景,看似无聊到这一步,其实不然,郁冬的内心十分有秩序,他专心于各种体验,并把它们有效地归纳于自己的的音乐,就象日后我们会在老狼的专辑里发现一首郁冬他创作的主打歌《昨天今天》,歌中反复唱到:“是谁遇见谁,是谁爱上谁,我们早已说不清,是谁离开谁,是谁想着谁,你曾经给我安慰。”我喜欢在深夜里听郁冬的歌,去想歌背后是怎样一个故事,虽然故事的内容已经不再重要。而我每次都会感动,既为歌,也为自己。

3269448120070806235414046

露天电影院,其实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曾经做过的梦,曾经为之欣喜的东西。小孩子的目光是最敏锐的,他可以对许多东西发生好奇,春节几个嘭彭作响的炮仗,一个样子奇怪一点的娃娃,都可以让他们快活上大半天。因为总是自得其乐,极容易被满足,所以不明白什么叫无聊,活在自己并不知觉的无忧无虑中。因为年纪小,遇到的事和人都还很少,所以生命纯洁如一张白纸,微微一点颜料就足够让他为自己描绘出最美丽的图画,生活让他如此惊奇,他过得那样的认真而一丝不苟。

随着物质的发达,城市的繁华。并不想否认那时的孩子更接近生命原来的样子,比现在的孩子更像孩子,郁冬一定是有同感的。否则他不会写“现在的孩子已不懂得从前”,当然他指的改变并不单单是孩子,从前的许多东西,比如那种比较亲近无隙、坦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早已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逐日淡薄。即使是孩子,谁都无法回到那个时代的纯真状态。就连那时的某种象征——露天电影院,也几乎消失了。“物是人非”是一种悲哀,然而当凭籍怀念的东西也荡然无存的时候,或许是更大的悲哀。一种无从追寻,空漠的伤感,散落在空气中,无穷无尽。正是那种口琴般断断续续,绵绵不绝的声音。  


  • 入群请加微信:waasaa888  (注明挖沙)
  • 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小程序挖沙+ 
  • 「智能笔杆子」@基于人工智能的AI平台:电脑端微信端小程序
  • AI论文好手」@论文一键写作平台:电脑端 微信端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

一粒沙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查看“一粒沙”的所有文章 →

1 条评论

  1. 桐童

    😉 零七年我去电台体验生活时,也做过一期校园民谣的节目,说的正是郁冬和赵节。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