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宝宝为了探索世界,开始咿呀学语,一定是先学会叫把“爸爸”,“妈妈”,再学会叫“隔壁王叔叔”。这个顺序是不能错的,如果错了,会出大事儿的。想像一下,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妈妈高兴地抱着你把你把你揽入怀中,流出了激动地眼泪,哽咽着说“宝宝,你终于会叫王叔叔了……”
(这画面太尬,我实在编不下去了。)
我们会觉得这件事儿不对劲,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默认有着一套对陌生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小朋友出生的之后,最先认识的一定是与他形影不离,与他最亲近的人。随着他意识的成熟与完善,才能逐渐的慢慢理解社会关系,认识更多的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隔壁老王”就成了初生宝宝最亲近的人的话,那么我们谁都不会怀疑,隔壁老王的身份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会让孩子先认识父母,再认识隔壁老王。是因为对小朋友来说,隔壁老王比父母包含着更大,更复杂的信息量。这里面包含着“隔壁”,“王”,“叔叔”三个知识点,一个小朋友去真的弄明白这三个概念,可能要花上三到四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的构成,才能真的理解隔壁叔叔姓“王”;知道这个男人并非是自己的父亲,可以惯以这样的称谓。才知道了什么叫做“叔叔”;知道了自己生活的空间和王叔叔是分开的,才能真的理解什么叫做“隔壁”。
当然,如果一个小朋友真的能理解“隔壁老王”的含义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小朋友了。他需要更多的阅历,也可以从“隔壁老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笑点。而在这个阶段,他对父母的认识,也肯定不会像刚出生的时候一样,他的感情一定会更复杂,更深刻。
所以,当我们去从表面去认识“爸爸”,“妈妈”,与“隔壁老王”的时候,支撑和完善我们认知的,不是他们三个人本身,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很难注意到的信息点和知识结构。
我们的认知模式的惯性,无论是在“爸爸”,“妈妈”与“隔壁老王”的关系,还是在音乐上,其实逻辑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解音乐的时候,也必须抓住理解音乐的几个要点,他们十分重要,在此处包老师要给大家划重点了:
1:好奇心。——没好奇心你定这专栏干蛋啊。
2:不要以表面的“好听”与“难听”判断音乐的优劣。——因为隔壁老王在你小时候如果对你和你妈过分的好可能意味着你爸的原谅。
3:重视经典。(我们推荐的首要是经典)——出生就叫出“隔壁王叔叔”虽然挺奇幻但是后患无穷,要尽量避免猥琐发育。
4:耐心。——真的认清“王叔叔”是不是“王叔叔”是需要时间的。
5:花点儿钱——买个专栏吧,我给您跪下了。
当然,音乐就像这世界一样,也是复杂的,音乐的美妙有万千种。这意味着我们开始这段“打开众妙之门”的旅程之时,你将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并且庞杂的世界。你将会听到了解到几百种风格,时间跨度了上千年,是源自于我们在上万张唱片的选择。但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是丰富与包容的——只要你怀揣着一颗包容而好奇的心来探求音乐,去体会音乐,那么音乐自然会不停的回报给你惊喜与满足。
我曾经在北京和广州的落空间做分享的时候问在场的每一个听众,音乐是什么。每个人给我的答案都不一样,在今天,这个问题也抛给在阅读这篇文字的每一个人,希望你们把自己当下的答案记录下来。在我们陪伴你们一年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看看其中的变化,我相信,其中的美妙,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变得不言自明的。
今天的这十首歌,其中就蕴含着微妙的关系与联系,我不必说透,大家听听自会发现。有些时候在我们心中形成的奇妙感觉会构成我们在音乐这件事儿上向前探索的动力。你也许习惯了直接接受,享受现成的成果,但是对我来说,唤醒你对音乐的热爱,带领你探寻真正的“妙”才是我的终极任务。
风格: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