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朋友,用三个月的薪水买了一个LV手袋,低调的她并不喜欢这种满身logo的东西,但她说,当有一天她发现圈子里的人几乎人手一个LV时,她突然觉得有些孤独。
这是令人沮丧的事情。和某人吃过无数次饭,仍然只是点头之交;手机里存了三百个电话号码,却不知可以拨哪个号码,倾诉深夜里突如其来的伤感……
孤独感成了生活里最固执、最持久的一部分,而与之对峙、战斗、和解又几乎将贯穿我们的一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像卡夫卡那样,享受孤独,甚至渴求孤独,正如他所说:“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这只是卡夫卡的一个耍酷的姿势。直到我前阵子读完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我开始认同他的观点: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我们的悲剧所在。
卡夫卡一定是很早就认清了这一点,所以放弃了那些无谓的抵抗,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在事业方面也没什么野心。
比较喜欢《十一种孤独》其中的一个故事,《万事如意》。格蕾丝明天就要和拉尔夫结婚了,同事们都在热烈地祝福她,送她贺礼,她也配合着办公室里狂欢的气氛。但她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惊慌攫住了:她真要和这个男人结婚吗?她似乎迷恋的是像上司那样有趣的男人,她甚至在圣诞派对上热吻过他,但现在,她却要和另一个有些无趣的男人结婚了。这样的不安和惶恐,格蕾丝简直难以启齿。
这情节我是如此熟悉。有个朋友说,婚礼那天,他一个人待在洗手间哭了一场。他不知悲从何来。这是一桩看上去近乎完美的婚姻,有时连他也这么认为。但他却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无以名状的孤独。
后来看到英国一位经济学教师推算出的一个数字:一个人找到真爱的概率是二十八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婚礼那天,的确是该哭的。
我想我明白了朋友泪水里的含义,结婚这事并不坏,但离万事如意就差了那么一点。而这一点,他觉得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情场上屡败屡战,她还给自己挂起了结婚倒计时牌。她说,最主要的是,结婚之后,我就不会再有孤独感。
我对她说,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婚姻。至少,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其实,连上帝也知道孤独是驱使人最好的手段。古版《圣经》里说,人原本是一体,上帝嫉妒人类无忧无虑的生活,把人劈成两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让他们一生下来就不得不面对孤独与不完整感,只有努力寻找到另一半,才能摆脱孤寂的折磨。
我想起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你身边睡着一只老虎,你会恐惧、逃避。如果你不知道这一切是幻象就成为问题。你要骑在它上面,抚顺它的毛,人生的目的是要和老虎睡觉。”
孤独,就是这样一只老虎。
(文:老林)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