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 2496 的专栏中介绍嘻哈乐的最后曾有个东岸、西岸和南部三分天下的情景,在七十年代的灵魂乐坛同样出现过类似的三国鼎立局面。
前两期介绍了底特律的摩城唱片(Motown)开创了“摩城之声”,孟菲斯的 Stax唱片开创了“孟菲斯之声”,这是灵魂乐坛在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其他黑人流行音乐公司只能挤在他们两个巨头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
费城的灵魂乐便是在这种严峻的市场挤压中最终获得成功的鲜有案例之一。虽然我们以三国来形容费城崛起后形成的一个局面。但论唱片公司的体量,费城却明显不在一个量级之上。摩城唱片以及
Stax 唱片都是以一己之力构建了一个城市的声音,“费城之声”(Philadelphia sound 或者 The Sound of Philadelphia)则借助了几家之力才完成了这一目标。
这要首推1971年成立的费城国际唱片公司(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Records),由著名的制作人 Kenneth Gamble、Leon Huff 和 Thom Bell一手建立。相对于底特律或者孟菲斯的制作风格,他们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器乐,听起来更加大(奢)气(侈),乐于使用穿透性的号角,而节奏部分则更加激昂。另一点不同在于,在他们的作品中爵士乐的气息远比摩城或Stax 浓重得多。所以听起来绝对与众不同。
费城国际唱片公司拥有费城最优秀的艺人阵容:国际巨星 Billy Paul、常青树 Lou Rawls、有“白人猫王”之称的 Teddy Pendergrass、The O'Jays、器乐乐队 MFSB 等等。
相比费城国际,比他建立更早(1967年)的 Philly Groove Records 的艺人并不这么奢华,但仅仅是 The Delfonics 和First Choice 两组艺人就够引人注目了。
“因1968年的一曲《La-La (Means I Love You)》一炮而红的灵魂乐团体 The Delfonics来自美国费城。在灵魂乐的历史上,费城是除了“汽车城”底特律之外的又一重镇,The Delfonics 所在的唱片公司—— Philly Groove和另一灵魂乐品牌—— 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一起曾开创了以城市而命名的灵魂乐风格,她就是可以与“摩城之声”、“孟菲斯之音”抗衡的“费城之声”(Philadelphia soul)。
> “费城之声”明显受疯克影响,作品中通常包含大量器乐演奏,充满吉他扫弦和明亮的号角,这些特点在 The Delfonics的歌曲中非常明显。从处子作《La-La(Means I Love You)》到解散前最后一张专辑《Alive &Kicking》都能听到典型的“费城之声”。除了 The Delfonics 之外,这要归功于《Alive & Kicking》的制作人 Stan Watson,他正是《La-La (Means I Love You)》这一经典的参与者与演奏者。”
> ——The Delfonics,《Alive & Kicking》,2496专辑推荐文
70年代,是华丽丽的费城之声的黄金时代。虽然在灵魂乐的“三国”版图之中,费城的实力最弱,但是他们对于即将来临的迪斯科时代的启发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摩城之声”和“孟菲斯之声”。
风格:
(长按识别或扫一扫)